内容页搜索

一、西濛港

村庄分为南、北两段,习惯上称南西濛港、北西濛港。西濛港位于北厍境域西南,距镇区约5千米。东靠沈家港自然村,南临台字头荡,西依杨墅荡、马圩荡,北傍邵伯荡。村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西濛港,村名由此而得。河港中间连着一个水油荡(又名木鱼荡),成为南西濛港、北西濛港的分界线。

(一)沿革

明正统年间(1436~1450年)徐富又名富一,随叔父徐潜自浙江魏塘(嘉善)迁至吴江南麻,为吴江徐氏始迁祖。徐富的第三个儿子徐硕,尊称为硕翁,遵其父旨意,选择北厍西濛港筑宅定居。徐氏是北西濛港独姓。隶属于沈家港村,有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等5个村民小组,102户,311人。

(二)布局和建筑

徐氏在北西濛港这片肥腴土地上,经过数代人努力,到徐履仁时,拥有耕地4000余亩,家境殷实,于是沿北西濛港西岸砌筑石驳岸,从南到北建造高厅大厦,其中有名的建筑“稻香楼”,徐履仁以此楼为题写有《稻香楼集》4卷。徐韫奇有一首《田家乐》诗记述当年对丰收在望的愉悦心情:“水绕庄窝竹绕墙,宛然风景似柴桑。雨来大芋高荷夜,秋在鲈鱼莼菜香。户外最怜枫林赤,篱根也有菊花黄。东邻藕稻西邻秫,劝我先营碌碡场。

徐氏大部分建筑到全国解放时还保持原风貌,80年代起,村民们兴起盖新楼房热潮,把大部分旧建筑拆除重建,现仅存部分平瓦房和石驳岸。

(三)人物

徐氏家族在明清两代产生过进士2人,举人3人。他们中的徐允和、徐镰、徐镔是反清斗士。徐釚是清初著名词人,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有其石刻像和赞语。《辞海》有专条介绍。徐灵胎是著名清代名医和词人。

 

二、叶家埭

叶家埭位于北厍境域的东南部,离集镇约5千米,距汾湖0.5千米。东与汾湖村的浦家埭交界,南临汾湖,西濒莲荡,北靠东小港。隶属黎星行政村,有十八、十九2个村民小组,农户42户,136人。大多数村民为叶姓。该村种植的南瓜呈条形状,沙而甜被誉为“埭上南瓜”。

(一)沿革

明朝建立初期,同里富户叶震宗违抗迁移南京定居的命令,遭到灭族处罚。在佣人的设计和帮助下偷偷携带不满周岁的儿子叶福四逃往分湖西北岸的陆姓亲戚家,并改为陆姓。若干年后明朝宣布解禁,不追究当时外逃人员的罪责,福四随即恢复叶姓,并选择在距离分湖0.5千米处筑宅盖屋定居下来,把居住地定名为叶家埭。叶福四在吴中叶氏的排行中为十六世,他成为吴中叶氏分湖分支的开创者,分湖叶氏的始迁祖。

(二)布局

村内有一条东通浦家埭港,西接莲荡的埭上港。港北为叶氏居宅,面积有40多亩,著名午梦堂建筑群“垂绣馆”“芳雪轩”“疏香阁”即在其中。因年代久远,完整的原建筑已不存在,仅有才女叶小鸾手植的狗齿腊梅依附在用“分湖石”堆筑的亦已废弃假山旁。而用以显耀门庭的旗杆石、上马石散落在各家各户河埠边、屋基旁。

清代的两位本地诗人都以《叶家埭》为题描绘叶家埭旧时风貌。柳树芳的诗:“百年风雅几人存,午梦堂空尚有村。一望暮烟秋草碧,何人为吊旧王孙。”柳以蕃的诗:“背田筑屋村径斜,大桑小桑青盘拿。田蚕粗毕足生事,妇勤种菜儿耘瓜。此乡居人馀朴质,故家遗裔南阳叶。三百年来吊海桑,砺牛尚有前朝石。”

(三)人物

叶氏家族在明清两代产生过进士11人,举人34人。他们中的叶绅、叶绍袁、叶绍颙因官声、政绩优秀在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有其石刻像和赞语。叶绍袁、沈宜修夫妇及他们的子女叶昭齐、叶蕙绸、叶小鸾、叶燮等6人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列有专条介绍。

 

三、梅墩

梅墩自然村坐落在北厍集镇之南侧,为镇村结合部。东傍梅李河,南与金家浜硖港里交界,西靠双珠荡,北依松厍公路。2003年隶属梅墩行政村,有第七、八2个村民小组,148户,496人。

(一)沿革

据清·道光年间柳树芳著《分湖小识》载:“梅墩在分湖之西,相传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梅妃葬于此得名。”

(二)布局

村内有一条东西向长200米,宽20米的梅墩港,村民们聚居在沿港两岸。港的两侧有4条支流,分别叫庙后港、青草港、南港、野港。东出口有一椭圆形漾荡,荡底有一墩子。历代流传梅墩的水域似一条龙的形状,四条支流为龙爪,东出口的漾荡为龙首,荡底的墩子是龙嘴含的龙珠。

村东首有一座古石桥叫攀桂桥,是用武康石建造的单拱环形桥,建造年代不详。用武康石建的桥是明代建造的标志,以此推测该桥建于明代。

村庄的东北方有一座建于宋建炎三年(1130年)规模宏大的东岳庙。内有正山门、大雄宝殿、偏殿、厢房等30余间建筑。由宋高宗敕建,随军转运使赵开写有建造此庙的《东岳庙记》叙述建庙过程、房屋布局等。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举行庙会,参加进香礼拜的善男信女来自上海青浦、浙江嘉兴及本地的有近千人。白天烧香拜佛的仪程结束后,在庙外广场上观看戏班子演出,晚上有成年妇女参与拜佛仪式俗称坐蒲墩直至翌日凌晨结束。1958年拆毁改作大队办公室,后作企业用房。

·嘉靖《吴江县志》中记述的梅墩八景:“三村土秀、九里湖清、龙珠夜月、岳庙晓钟、梅窗书屋、茅店酒帘、石桥渔艇、古井龙光。”

上述的几处景点,至今尚能找到其遗迹:岳庙晓钟中的“东岳庙”即现村委会及化工厂;石桥渔艇中的石桥指“攀桂桥”在厍星公路与厍南路结合部;龙珠夜月中的“龙珠”即漾荡底层墩子,1967年大队为揭开“龙珠”谜底,曾车干见底,只是一处以瓦砾、块石堆积成圆形墩子,即现在漾荡中建一亭子的地段。

 

四、葫芦兜

葫芦兜村位于北厍境域之南边缘,距集镇区约6千米,村中有一漾荡,中间膨大,底端略小,出口处长而细形似葫芦,村名由此而得。东靠厍星公路,南与蛇笼湾交界,西依大木瓜荡,北傍东迎浜村。隶属黎星行政村,有四、五2个村民小组,71户,185人。

(一)沿革

葫芦兜有沈姓、张姓两户名门望族。在他们迁至此地前,靠漾荡西岸朝向好的地方为土籍村民占据,先来定居的沈家就选在漾荡北岸挑高地基辟宅建房。而比沈家迟来200年左右的张惟善是清初携全家从安徽歙县定居于此。因朝向好、地势高地段多被早先定居落户者所有,张惟善家就在漾荡东岸填土筑宅,形成的住宅格局至今未变。

(二)布局

沈、张两家的建筑都很讲究,住宅沿河地段用花岗石砌筑驳岸,总长100多米。驳岸外的水域内建有用于停泊船只的船舫,船舫屋面盖土瓦。其建筑在1958年被拆除,支撑船舫的石柱及石驳岸至今尚存。进入每家的内宅须经过有满堂墙门的门厅,是为过渡地段,然后可直达内室。

村内有一座“于张合祠”的建筑,其中“十余斋”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曾为葫芦兜小学校舍。民国时期是吴江县第四区(黎里)尤港乡的驻地。19495月至19563月,分别为黎里区天福乡、芦墟区南莺乡人民政府驻地。现为黎星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

(三)人物

张氏家族在清代产生进士1人。他们中的张孝嗣能诗善画,更精于治印,有《清承堂印谱》传世。张益龄、张与龄、张修龄、张聃龄、张泰龄兄弟5人在诗、书、画方面个个出人头地,时人称他们为葫芦兜五子。张农、张贡粟是著名教育家。张应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女党员,许君鲸(随母姓许)是坚强的中共地下党员。